betway必威体育

湖北保康:一家四代守护红军墓93年

3月24日清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63岁的邓发成带着镰刀走出家门,后面跟着儿子邓正江、邓正海,拎着香烛和纸幡。走过300多米的山间小路,父子三人在一座坟茔前停下脚步。“叶司号员,清明节快到了,我来看你啦。”邓发成一边说,一边用镰刀削去坟茔上方的枯木杂草,“我老了,万一以后来不了,就换成他们啦。”这位“叶司号员”来自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邓家四代人因为一句承诺,接力守护红军墓整整九十三载,让英雄在青山掩映中安息。

司号员以己为饵 诱敌暴露

在保康县的革命历史中,有一场“高桥铺大捷”。

邓发成的爷爷邓新银就出生在“高桥铺大捷”的发生地堰塘村。1931年夏,红三军7师政委李剑如率领30余人的先遣队来到保康,秘密搜集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驻扎点就在堰塘村一处半山腰。

近3个月时间里,先遣队昼伏夜出,经常深夜找村民借水壶、水桶下山打水,天亮之前还到村民家中。看到红军战士饥餐露宿,邓新银经常接济一些玉米、红薯,双方就此结下深情厚谊。

邓发成说:“当时我们这里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勾结在一起,经常到处欺负老百姓,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有红军秋毫无犯,有借有还,村民打心眼里佩服和拥护。”至今,邓家仍保留着当年借给红军用过的水壶、水桶、笸箩等器物。

当年9月14日,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主力部队行进至离保康县城10多公里的高桥铺时遭遇敌军阻击。此时,红军一名司号员冲到山顶吹响冲锋号,几处“火蛇”瞬间袭来,司号员倒下了,可敌人的伏击点也暴露无遗。贺龙军长临阵决断兵分两路,一路且战且退,一路迂回包抄,激战至当日下午。红军全歼敌人两个团,史称“高桥铺大捷”。

9月16日,红三军开拔,受贺龙的委托,红三军7师一位团长秘密找到邓新银:“部队要出发了,请您帮忙将司号员妥善安葬。”邓新银当即答应:“首长放心,一定安置好、守护好。”他拆掉自家楼板做成一口棺木,将遗体隐秘地安葬于一处丛林之间。

“当时,这位司号员头部、胸部中枪。我爷爷从他身上找到一张纸条,只看得出姓叶、出生于光绪三十几年,其余字迹都被鲜血染红。”邓发成说。

义乡亲历经劫难 践诺不改

谁知,这一秘密被国民党反动派势力知晓,要抓邓新银泄愤。在邻居的帮助下,他侥幸逃生。

此后的十余年间,敌人多次冒充红军登门,要求家人联系邓新银,让他回家寻找红军墓,均未得逞。眼看没有效果,敌人又在邓家水井中投毒,几头牲口中毒而死,邓新银的妻子和孩子侥幸逃过一劫。

“据我父亲讲,那段时间,爷爷差不多三五个月回来一次。都是深夜到家,然后摸黑去后山一趟,天亮之前就走。”邓发成说。

直到新中国成立,邓新银东躲西藏的日子才宣告结束,堂堂正正地回到了堰塘村,为红军墓堆砌坟头、植上青松。每年清明节、春节,他都要前去祭拜一番。这期间,也有乡亲询问墓主人是谁,他含糊地说:“自家一位长辈。”

1958年,邓新银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将红军墓的故事告诉了儿子邓长茂,并叮嘱他春节送灯、清明挂幡,把红军墓守护好。

邓发成回忆,以前的纸幡都是手工剪出来的,每年清明节前夕,父亲都要剪5个。除了父母的4位老人,剩下1个是给谁准备的?“父亲说,是给后山那位爷爷挂的。”

时光荏苒,邓发成跟着父亲为这位“爷爷”每年春节送灯、清明挂幡。转眼至1991年,身患重病的邓长茂将这份责任传承给儿子邓发生、邓发成和女儿邓发娥。

守护九十三载 英魂伴青山常在

彼时的邓发成和妻子周世菊都是保康县水泥厂工人,并在县城居住,距离红军墓约8公里山路。

“春节清明,雷打不动,必须回老屋。”周世菊说。

2008年春节前,保康县大雪封山,周世菊跟邓发成商量:“山里全是雪,也进不去。咱就在屋门口烧点纸吧?”邓发成急眼了:“别说了,这事没得商量,一年都不能停。”

除夕当天,白茫茫的山间,夫妻二人挽着双臂艰难前行,不知道滑倒多少次。直到深夜才返回家中,周世菊的双脚肿得已经脱不下鞋。邓发成凑上前来,一边帮忙脱鞋,一边说:“要不,咱回老屋盖套新房吧?”

当时,他们在县城已有住房,可耐不住邓发成软磨硬泡,周世菊最终妥协了。他们花了10余万元,回到堰塘村盖起一栋新房,距离红军墓只有300米,一直居住至今。

2022年春节,邓发成将红军墓的故事和“春节送灯、清明挂幡”的嘱托,交给了两个儿子。“我让他们不忘历史,将红军精神代代相传。”邓发成说。

近年来,随着“邓家四代守护红军墓”的故事不胫而走,保康县老兵讲师团将该段历史纳入宣讲内容,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聆听。“希望红军墓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励我们爱党爱国、建设家乡的斗志。”讲师团成员刘光宝说。

九十三载,一家四代,青山不改,英魂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