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从绿色军营到希望田野——退役军人扛起“新农民”乡村振兴的大梁
在南昌这座英雄城里,有一批批退役军人,他们脱下军装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选择在乡间田野大显身手,撸起袖子加油干,无怨无悔当上了“新农民”。他们有的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有的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养大户,有的成了农旅融合的行家里手……退役不褪色,他们彰显新时代军人本色,扛起了“新农民”乡村振兴的大梁,无论到哪里,都将“八一”号角越吹越嘹亮。
情系乡亲??他从老班长到“鸡司令”
“咯咯哒——”
随着“集合号”吹响,进贤县梅庄镇100余亩的蛋鸡养殖场内,成群的青脚红羽鸡从树林下、草丛中飞奔而出,向“根据地”聚拢。指挥这“千军万马”的“鸡司令”正是张飞林,只见他身穿迷彩罩衣,脚蹬胶鞋,手里还拿着两枚刚捡的热乎的鸡蛋。
“我们的蛋鸡每天放在山林里散养,运动量大,吃的是青虫、谷物,下的蛋营养价值很高。”张飞林说。
今年46岁的张飞林是一名退役军人,当兵12年后,他辗转多个领域自主创业,创立了江西飞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张飞林与“三农”缘起何时?
“我们杰岗村许多村民就是经营蛋鸡养殖的,但由于规模零散、缺乏资金、打不开销路等原因,这些年不见起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飞林说,军民鱼水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始终和家乡betway必威体育保持着联系,这种情况让他对带领乡亲发家致富的念头愈发迫切。为此,他前往全国多地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发现搞养殖既有“大学问”又藏着“大机遇”,是有机会带着村民致富的。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便决心投身三农领域,带着村里人一起经营蛋鸡养殖。
“也有一起做生意的老板劝我不要搞,搞不好还要把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资产都赔进去。”张飞林说, “我是创业成功,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
接下来,他不断学习和摸索养鸡的各种经验做法,从选鸡苗到盖鸡舍,从疫病防控到捡蛋,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力求让鸡蛋品质更高。如今,他的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场规模已经达到600多亩。
产品有了,销路怎么打开?张飞林认为,建立消费者认知,品牌是关键。“平时大家都笑着称我为‘鸡司令’,让我有了灵感,创立了‘蛋队长’这个品牌,朗朗上口,一听就知道是卖什么产品的。”目前,“蛋队长”品牌已经陆续进驻天猫、京东、微店、抖店等线上平台,同时在南昌高新区、红谷滩区开设两家直营店,带动就业近百人。
“一个老兵就是一面旗帜,以前我是老班长,现在我是‘蛋队长’,我希望用自己的示范带头作用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奉献自己的力量。”张飞林说。
兑现期盼??他从生意人到“兵支书”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深街老巷古韵悠悠,走进安义古村群,沿着石板路便能抵达罗田村。
在村口,记者见到了穿着雨鞋行色匆匆的罗田村党支部书记黄钢——他正在查看村里一座小桥的施工情况。
“从部队的练兵场到乡村振兴主战场,退役后,我成为一名‘兵支书’。”黄钢告诉记者。
2007年,彼时黄钢还在外地从事铝合金门窗生意。罗田村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干部队伍需要敢想敢干的年轻力量,村“两委”干部联合乡贤找到了黄钢,希望他能回到家乡工作。
面对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黄钢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作出了“回家”的决定,成为一名村委会干部。彼时他25岁,此后的17年,黄钢将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面对采访,他摸了摸脑袋感慨地说:“那时还是青年,时间一晃,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叔咯。”
罗田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5户。2015年,黄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发扬betway必威体育军队的优良传统与过硬作风,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谋求发展。
村集体经济该如何增收?在外打拼过的黄钢深知没有产业是不行的。2017年,黄钢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成立了花果园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农户参与”的模式,所有脱贫户以代缴资金1000元的形式加入合作社,脱贫户在园内务工取得收入,并获取分红。
“村里种植了草莓、葡萄,产量、销量都很不错,在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黄钢介绍说,合作社占地126亩,水果品类不断丰富,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60余万元,以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创业增收。
2018年,安义古村要搞旅游开发,建设一个能承载游客需求的停车场是基础,这个停车场就规划建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罗田村。“建停车场要征用村里的宅基地,可村民们觉得补偿太少,都不大愿意在协议上签字。”黄钢说,为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他带头将自家原本用于盖新房的宅基地拿了出来,并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村民工作,终于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才有了如今整齐划一的古村景区停车场。
黄钢紧抓安义古村深度开发的契机,带领罗田村探索具有古村特色的以旅游开发促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成立古村运营合作社,配合古村旅游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获得古村门票收益的9%,为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0万余元,1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荒地生“金”??他从三等功臣到“种粮大户”
在安义县万埠镇王家村,王光红正在田垄上忙着操作机械翻耕土地。“冬至前后把地翻一遍,来年土壤肥力会高一点。”他告诉记者。
王光红曾在武警部队服役8年,服役期间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
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家乡种粮?记者直接问起在田间操作的王光红。“2020年回到家乡后,我发现村里有许多耕地无人耕种,十分可惜,心里很不好受。”王光红说,他问乡亲、问村干部,为啥这么多田荒了?得到的回答均是:种田划不来,都出去打工了。
难道种田真的没出路吗?要让良田就这样撂荒下去吗?王光红暗自连问了自己好几个问题。“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助,让我对种田充满了希望。”他的心里萌生了把耕地承包过来的想法。
起初,家里人也十分不理解,认为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怎么最后还是去种田,还是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好。但从小在农村的生活,让他对土地充满了感情,铁了心要让家乡的这片荒地再次“绿”起来。
“刚开始我也是个门外汉,土地承包过来,怎么育秧、如何防治病虫害等都不清楚,我又是买书学习理论知识,又是拜访老农取经,基本功逐渐扎实。”王光红说。
时间一点点过去,王光红承包的土地从最开始的100多亩变成了400多亩,水稻的播种、插秧、收割实现了机械化,稳定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这也让他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更足。
2022年,王光红承包的400亩稻田在政府推进下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埂上建起了宽敞的机耕道,农机敞开跑,泵站、水渠一应俱全,旱涝不发愁。他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近年来他的稻田每亩产量稳定在1200斤左右,400亩地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真正让撂荒地变成绿油油的丰收田。
“我就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王光红其实在采访中一直不愿多说,他觉得他做得还很不够,他说退役军人不管在哪里都要继续发扬军队的优良作风。如今,他成为一名“现代农业兵”,在新的战场上,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