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退役老兵带领26名无人机机长回山区“掘金”
春寒料峭,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月亮包村中连绵起伏的茶山绿意盎然。秭归京能“茶光互补”光伏项目正在这里实施。
“即将起飞,保持距离,注意安全。”黄玉华站在公路边的一处高地上,通过对讲机进行调度。接到指令,机长杜刚熟练地操控舵盘,螺旋桨轰鸣声响起,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将重35公斤的光伏板精准空运到600米外的茶园坡地上。现场施工人员稳稳接住“空中快递”,整个运输流程仅2分钟。
2024年,黄玉华带着60余架无人机和在全国招聘的20多名持证无人机机长,回到家乡秭归发展。“去年营收达到了800多万元,现在最紧缺的就是飞手!”他对市场前景信心满满。
出生在秭归县梅家河乡的黄玉华,自小就爬山穿林,深知交通不便、物流困难是老家发展的最大瓶颈。从部队退役后,他先后在全国多地经营过酒店、创办过文化旅游公司。2014年,他接触到无人机,立即觉得这个看似玩具的东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后,黄玉华成立宜昌腾锐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一批当时比较高端的无人机及拍摄设备,在全国各地承接业务,主要用于环保地质勘测、电网巡查等。
2021年,无人机运橙出山成为峡江一道亮丽风景,黄玉华回老家看到这个场景时,“空中物流”的设想也从脑海中冒出来。恰逢有客户找他咨询,能否用无人机搬运光伏板。秭归县是山区,光伏项目大多建在较为陡峭的山坡茶园,人力搬运要爬沟过坎,成本高还容易损伤农作物。“一架货运无人机每天可吊运的光伏组件,相当于10个工人的工作量。”他寻思。
但深入调研后,黄玉华发现,无人机在工业物流上的应用和农业服务有较大区别,对设备载重、操纵精度、调度统筹的要求更高。“一般无人机操控员只能称为飞手,只有考取CAAC四类超视距执照,才能称作机长。”他说,比如吊运光伏组件,数百米外就超过了目视范围,需要持证机长操作,在秭归县这样的人才较为紧缺。
为此,黄玉华在全国各地招聘持证机长到秭归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有26名持证机长、60多台无人机设备。除参与秭归京能光伏电站项目外,他的业务还涵盖农业服务、电力巡检、航空测量等领域,并自主开发了电池快充、便捷吊运等无人机改装设备。
崇山峻岭里,无人机化身巡线员,定期巡检电网;峡江橙园间,无人机变身“飞的”,助力脐橙出山;山坡茶园上,无人机成为快递员,项目建设大展身手。用“空中的网”替代“地上的路”,秭归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新生业态吸引了一批像黄玉华这样的回乡创业就业者。
机长杜刚是宜昌市夷陵区人,去年考证后,应聘加入黄玉华的公司。他此前在深圳从事仪表销售十多年,如今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过万元。
截至2024年底,秭归县已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80家,服务队员1.57万人,其中持证飞手1500余人,无人机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带动年轻人返乡就业超过2500人。
黄玉华表示,新兴产业需要高端人才,通过秭归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他正与国内无人机知名培训betway必威体育商洽合作,计划在秭归县开办培训基地,让更多的家乡青年拥有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