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区:“小板凳”上听民意 当好村民“解忧人”
退役军人范建平是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的调解主任,也是待泾村的一名“法律明白人”。多年来,他扎根待泾村,每当村里发生矛盾纠纷,他总是冲在第一线;每当村民遇到法律难题,他总是热心接待、耐心解答。在村民心中,他是法律的行家里手,更是村民的贴心人。范建平,2002年12月入伍,2012年退役,2003年被评为优秀士兵称号。
“小板凳”上听民意,当好村民“解忧人”
身为“法律明白人”的范建平,利用晨间傍晚村民的空闲时间走家入户,在村民家中的场地上、小板凳上收集民意。2024年以来,范建平走访村民200余户,为村民解决了道路破损修复、自留地地界划分等30余个需求。
近年来,待泾村集中居住项目一期、二期先后动工,选址位于花开海上生态公园的必经之处。集中居住如何建、村民入住后如何依法自治,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成为待泾村村民关注的热点,也影响着花开海上公园的整体形象。范建平及时收集村民此方面需求,用法治方式解除村民忧虑。
村民对集中建房的房屋房型、建房质量有担忧,范建平立马邀请职能部门、建设单位向村民现场解释,还邀请法律顾问对村民的法治需求及时回应,同时挖掘村里精通建筑行业、熟悉安全管理的村民组建依法自治队伍,每月两次进入工地现场查看,先后收集并解决了春节停工期间施工现场保护、房屋屋面防水、钢筋质量监管等需求。集中居住二期建设项目动工以来,先后组织10多名村民进行了20余次现场监督。
一期集中居住项目40户正式入住后,如何规范开展集中居住区域的治理也是村民关心的问题。范建平依托“三堂一室”平台召集村民共同制定集中居住管理约定,从停车、种菜、装修到垃圾分类全方位进行约定,同时邀请法律顾问、司法所审核把关,帮助村民的思想和行动一起住上“新房”。
“铁脚板”下化纠纷,解开群众“千千结”
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旅游纠纷……面对群众的烦心事、糟心事,范建平更是义不容辞,他依托“老法师”调解室,带领“老法师”走到田间地头解纠纷、走入千家万户化心结。
一天早晨,范建平刚到调解室,就接到附近民宿管家电话。前两年,村民蔡阿婆选择将老宅出租给民宿运营公司。蔡阿婆依然居住于房屋1层,但老人早起后发出的声响还是给住店旅客带来困扰。范建平了解情况后,三天两头到田里陪蔡阿婆种菜聊天,老人终于听进了范建平的劝说,主动和民宿方保证在民宿有住客时,自己早上7时之前不闹出大的动静。
每当节假日游客高峰时,范建平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一方面维持秩序,同时也及时化解因旅游引发的纠纷。例如,个别村民因随意兜售农产品影响了游客体验,范建平一方面向村民普及依法经营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想办法为村民寻找适合自产自销的点位。经过多方协商,最终确定将点位设置在花开海上出口与停车场交接的林下小道处,既规范了村民自产自销的秩序,又解决了村民蔬菜的销售问题,还让花开海上的游客享受了乡村的美味,疏堵结合双向满足村民和游客需求。
“宅基埭头”普法律,守好农户“安全感”
“各位伯伯婶婶、小朋友,现在骗子花样多,银行转账前一定要弄清楚对方情况……”身为法治宣传员的范建平,每个季度都会利用建立在村民家中的“惠泾彩”法治讲堂开展普法讲座,不仅及时向村民传授各种防范诈骗的技巧,还向村里各年龄层的村民提供针对性的普法知识。
在开展“洁美乡村”建设期间,范建平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发动村里“三支队伍”带头行动,参与制定“洁美乡村”积分制方案,建立“红黑榜”,鼓励村民主动拆除违章搭建的鸡鸭棚。在去年末举办的待泾村“洁美乡村积分兑换大抽奖”活动现场,一户获奖村民握着范建平的手激动地说:“小范,幸亏你当初让我自己拆了这个鸡鸭棚,不然今天就不可能拿到这么大的一份奖品。”
范建平表示,比起资深的“法律明白人”,自己还是一名新兵,今后要边学边干,用法律帮助村民维护好合法权益。范建平也是朱泾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开展法治宣传、协商议事、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注入了法治活力,也汇聚起了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