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江苏:抗战老兵为何给儿子敬军礼?背后故事让人泪目

9月25日上午,在“红色基因永传承、强国复兴立新功”全国老兵宣讲团主题巡回宣讲(江苏站)活动中,江苏退役老兵王爱东晒出的一张照片,让现场很多观众为之泪目。

“我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但他却反过来给我敬了一个军礼!”王爱东红着眼眶讲述了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王爱东,现任宿迁市黄河水上救援队队长。197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8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忠诚的品质与不屈的性格,也锻造了为betway必威体育服务的初心和使命。退役后,王爱东常想:“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到地方后,如何发挥自身能力,为群众服务呢?”2008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一位老人洗菜时不慎掉入古黄河。当时正在附近晨练的王爱东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老人。

“河大水深,再有人落水怎么办?”王爱东萌生了业余时间在古黄河边巡逻的想法。2009年1月,他和几名大学生一起组建了江苏省第一支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

一根竹竿、两只救生圈……王爱东的这支“草根”救援队成立之初,救援装备十分简陋。晴天巡逻,每人一顶草帽;雨天,一把雨伞。“几次救援下来,设备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扑面而来!”王爱东在台上讲,观众们一起揪着心。

为了提高救援成效,王爱东自费3万元,购买了一艘二手救援艇。他说,生命黄金救援时间仅有几分钟,也不可能有任何提前预警,因此,救援队必须全天候准备着。为此,他首创水上救援24小时值巡制,以部队的标准,要求队员们做到三个“百分之百”——通讯器材百分之百畅通,接警1分钟内百分之百出动,主河段3-5分钟百分之百到达。

队伍执行力强不强,关键还要看“领头羊。在宣讲现场,王爱东展示了另一张照片——这是一张仅有9平方米的铁皮活动板房,夏天热得待不住,冬天冷得直跺脚。而这,既是值班室,也是王爱东夫妻这些年来的住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带着妻子日夜坚守在古黄河畔,一守就是十几年。

?王爱东心脏不好,但每次救人,他都拼尽全力。这些年,为了救人,他被送进医院急救4次,最长的一次住院43天,最危险的一次抢救了4个半小时才闯过“鬼门关。?“我随身携带的救援‘三件宝’里,就有速效救心丸。可以救落水人,也能救我自己!”见现场气氛有些凝重,王爱东开起了小玩笑。

10多年坚持做一件事,王爱东说自己无悔,唯独对家人充满亏欠。

因为24小时排班值巡,多少个除夕夜他无法和家人团圆。有一年春节,队员们“强制”给他放了个假。当他回到家,陪家人吃年夜饭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父亲看到他,给他敬了一个军礼,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快走,你任务重要!”王爱东说,自己当时就愣在那里,泪如雨下。10多年藏在心里的委屈和不被理解,在那一刻都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与回应。

在宣讲活动现场,数百名观众的见证下,王爱东,对着那张父亲给自己敬礼的照片,很郑重地回了一个军礼。默契和温情、信念与坚定,在舞台上下席间缓缓流淌。

他说,自己最亏欠的名单里,还有妻子。每一次巡逻、出救援任务时,她都会守在岸边,等自己平安回来。有一次,他因救人过度疲劳,心脏病突发晕倒,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苏醒过来。“妻子哭着劝我,让我不要拼命了!”但王爱东对她说,救人不仅仅是挽救一个生命,更是挽救一个家庭的希望。

渡过险滩就是一马平川。这支起初只有“一根竹竿救生圈”的菜鸟救援团队,如今“鸟枪换炮”,实现了华丽蜕变。

王爱东现场向大家“报喜”:水上救援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救援设备不断充实,现有救援艇4艘、电动船2艘、监控摄像头46个,远距离对讲基站一座。根据多年救援实践,王爱东还先后发明了手持杆式救援夹、绳控救援夹、无人机投送物品装置、船舶停靠辅助装置5个施救设备,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救援队规模也持续壮大,建成党员先锋突击队、退役军人突击队、女子救援分队、技术救援分队等78支分队。

“我们身边其实不缺好人,给一个平台,有一种氛围,就会有更多人做好事当好人。”王爱东现场给大家分享招募队员的心得。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救援队,有一位干了近10年的志愿者,原先是一名渔民,曾因救援队的巡逻艇影响到其捕鱼,多次对王爱东发飙,要把他扔到河里去。但是,当这位渔民看到大家多次奋不顾身救人后,深受感动,也申请加入了救援队。

这次在江苏站宣讲的老兵宣讲团成员共有6位,来自全国各地。就候场间隙那么一丁点时间,王爱东的救援队朋友圈就成功添加了5个“新人”。“我把他们都发展成了队伍的指导员,参与救援!”王爱东随时随地都在琢磨着如何壮大队伍。

在宣讲结束时,王爱东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简单梦想:“我的梦想很简单,人人都是志愿者,个个都像子弟兵,处处都有热心人!”

简单梦想的背后,是一位67岁的追梦人。述说自己梦想的时候,他的眼睛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