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追“随” 一路前行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一颗璀璨的“鄂北明珠”。
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这里的山与水中,有一支特殊的“红色力量”。
在种植基地,香气四溢的“随州香菇”通过他们的手走出国门;
在乡间小路上,“乡亲们需要我”是独臂村医最朴实的初衷;
在“老兵之家”里,那首熟悉的《驼铃》声声入心……
火炬村的“火炬”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随县殷店镇火炬村,“兵支书”程仕超对记者说。“5年前刚回到村里时,我想组织大家开个党员大会都开不了。村里一共40多名党员,通知发下去了,每次来参会的不足10人……”程仕超意识到,必须迅速搭建起一个好班子。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班子成员下大力气解决矛盾问题,村里的第一次党员大会顺利召开。
“现在党员和村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只要一个电话,他们随叫随到。”程仕超将16名熟悉村内环境、热心服务群众的党员编入8个网格队伍中,组织队伍定期入户走访,为村里的空巢老人、困难户解难题、办实事。慢慢的,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现在正是抢时节的时候,可不能再出问题。”在火炬村的香菇种植基地,程仕超正在给设备厂商打电话,探讨注水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火炬村的“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52户村民种植香菇31.2万袋,户均增收2万余元。
“以前种香菇靠运气,收成不好就会白忙一场。现在好了,种植方面的问题可以请教基地的技术人员,销售也有专业团队,价格公道,我们也放心。”一位种植户说。
“选拔和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到基层一线工作,依法依规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培育‘最美兵支书’,这是‘树旗帜、立标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明成介绍。联合11个部门在退役军人中开展“树旗帜、立标杆”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务实之举。
在随州,越来越多的“兵支书”活跃在田间地头、村落院坝,用双手为这里的乡村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火炬村,村民的日子像香菇的长势一样喜人。“兵支书”程仕超就像一支火炬,“点燃”了这里的幸福生活。
许许多多的“王文艮”
“在部队,我是一名卫生员,现在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做的就是最普通的事。”在随县厉山镇东方村,记者见到了乡村医生王文艮,他一身白衣、皮肤黝黑,眼神中满是坚毅。
听诊、记录、开方、配药、打针、包扎……一系列娴熟的动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王文艮是仅靠左臂完成的。
这位独臂村医是乡亲们口中随叫随到的“120”。35年来,他出诊行程1万多公里,骑坏了11辆自行车,守护着东方村3000多名村民的健康。
1983年,王文艮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卫生员。1988年,退役后的他回到东方村,走上了乡村医生的岗位。“乡亲们需要我,这里的老兵也需要我。”
1995年,骑车出诊的王文艮在途中摔了一跤,经过检查,发现右胳膊里长了肿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截肢。术后,他开始练习用左手穿衣、吃饭、写字。
同年冬天,村里一位皮肤癌晚期的老人执意要儿子去请王文艮给他打针。王文艮上门后,老人对他说:“王医生,你随便扎,我信任你。”“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与需要。”王文艮开始在自己身上练习,一针、两针……一个多月后,他可以熟练地用左手扎针了。“大家熟悉的王医生回来了!”
“村里有一位89岁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之前由于心功能不全,长期卧床,现在已经可以走路了。”多年来,王文艮坚持为村里的老兵进行义诊,每位老兵的身体状况,他都了如指掌。“身体不舒服就第一时间来找我。”这是他常对老兵说的话。
随县厉山镇沙城村的退役军人刘道斌与王文艮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医师,退役后,先是在镇卫生所上班,后来回到村里,也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深入挖掘、培育优秀退役军人代表,广泛宣传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鼓励他们在基层岗位上绽放光彩。在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引导下,许许多多的“王文艮”在乡村扎下根来。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还是光荣一“兵”。
回到军营,回到“老兵之家”
走进随县新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院子中间的老树下,几名身穿旧军装的老兵正在用民族乐器演奏军旅歌曲。“他们都是老兵艺术团的成员,正在进行日常训练。”随县新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周忠学告诉记者,“他们一拿起乐器,一唱起红歌,立马就来了精神,一练就是一下午。”
“我叫邓万彩”“我是费大国”……见到记者,老兵们热情极了。
“新街镇有200余名60岁以上的退役军人,刚到服务站,我就发现不少老兵有文艺特长。”组建一个艺术团,让老兵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做些志愿服务工作,周忠学感到,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2023年初,“新街镇老兵艺术团”正式成立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陪同老兵去挑选乐器和表演服装,从此,嘹亮的军歌成了“老兵之家”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送喜报、送新兵入伍等活动现场进行演奏,到镇文化广场为群众义演,现在,老兵们已经离不开这支队伍,而“老兵之家”,也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走进新街镇河源店革命历史陈列馆,老兵们正围坐在一起观看红色影片。“这是我们的‘老兵红色故事会’,我会和战友一起看老电影,讲讲从军时的往事。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觉得像是回到了军营。”在活动现场,一位老兵对记者说。
走进“老兵之家”旁边的“乡村书屋”,窗明几净,图书排列整齐。“这里有6000多册图书、杂志,对退役军人和当地群众开放。”一旁的工作人员边介绍、边搀扶着一位拄拐的老兵走进书屋。
窗外,一曲《驼铃》响起。表演结束后,这位来自艺术团的老兵面向前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树立一个榜样,建立一支队伍,筑好一个“家”。在随州,“旗帜”和“标杆”是推进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这支力量就像这里的山与水,沉稳、绵长,深入人心。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薛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