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冰雪同梦 亚冬同行

2024年3月,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印发《“橄榄绿·真红”退役军人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方案》,指导各地建立完善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大型体育赛事、重要文化活动机制,为黑龙江退役军人参与服务奉献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奠定基础。经过层层筛选、面试选拔、培训考试,一支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

通讯员?车天骄?文/?王天泽?姜晓航

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冰雪之冠,亚冬盛景。赛场之上,亚冬健儿披荆斩棘,勇创佳绩;盛会背后,志愿者全情投入,温情守护。从赛事场馆到城市街头,从咨询翻译岗到应急保障队,退役军人志愿者活跃在亚冬会场馆内外的每个角落,以标准化服务、专业化保障,构筑起亚冬会最坚实的“迷彩防线”。

相约“尔滨”

“漫步在中央大街上,用心感受百年沧桑,走在面包石上,黄金水道达三江……”一首由3名退役老兵共同创作、以“逐梦亚冬会”为主题的歌曲《尔滨之约》,在哈尔滨街头传唱。

“各行各业都在为亚冬会尽自己的一份力,作为老兵,我们也不能落后。”歌曲《尔滨之约》的词作者焦庆仁说,他与作曲人黄华桥、演唱者金大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而且都曾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得知家乡将举办亚冬会,我们既激动又自豪,想为家乡做点事!”黄华桥说,3人一连讨论了好几天,决定围绕亚冬会主题和哈尔滨特色创作一首歌,为亚冬会助力。

为了寻找创作素材,焦庆仁常常在中央大街漫步,感受这条百年老街的厚重历史。黄华桥和金大全也不辞辛劳,先后利用空余时间回到家乡,沿着松花江感受哈尔滨的独特气息,构思灵感。

“冰雪之约,客来客往,国际尔滨,心驰神往,相约尔滨,梦里天堂……”经过反复打磨,歌曲《尔滨之约》应运而生。歌曲MV一经发布,迅速走红网络,网友纷纷为这3位老兵点赞:“当过兵的人,干啥都有样!”

焦庆仁感到由衷欣慰:“我们希望这首歌能让中外游客更加了解哈尔滨,领略‘音乐之城’的独特魅力,感受东道主的热情与真诚。”歌曲火了,老兵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也随着旋律飘向了神州大地。

2月3日上午9时许,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哈尔滨拉开帷幕,来自各行各业的120位火炬手在城市地标景点接续传递火炬,为这场体育盛会点燃激情与活力。

“接过火炬,我感到无比光荣。”作为第八十九棒火炬手,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北极边境派出所民警、退役军人史先强言语间满是自豪与坚定。

为推进警务前移,2010年,我国最北的夫妻警务室——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洛古河警务室成立。2020年,史先强与辅警妻子沈欣主动请缨,接过最北夫妻警务室的“接力棒”,负责洛古河辖区44公里边境线的管控巡逻任务。夫妻俩坚守于此,保持着警务室自成立以来连续多年无案件、无事故的纪录。

1月27日一早,沈欣接到亚冬会组委会的电话,得知史先强被选为火炬手。当时,史先强正在黑龙江段边境线巡逻,极寒天气让手机早早关机,直到下午2:41,他才满脸冰霜地回到警务室,收到这个喜讯。“当时又惊又喜,像做梦一样!”回忆起那一刻,史先强的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

平日里,史先强喜欢与边防官兵一起巡边,喊着响亮的口号,浑身充满力量。北极边境派出所院子里那14个醒目的大字“最偏最远最放心,最北最冷最忠诚”被他铭记于心,这份精神也伴随他走到了火炬传递的现场。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加油‘尔滨’!”口号在人群中回响,史先强接过火炬,步伐稳健有力。短短90米,他跑出了戍边民警的热血与担当,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中,展示着守边老兵的风采。

温暖守护

“呼叫客服中心,有一名12岁男童与母亲走散,穿着红色毛衣、黑色运动裤,请求广播寻人!”

“收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月10日,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厅内人头攒动。哈尔滨市南岗区“橄榄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员的红袖章在人潮中格外醒目,对讲机里传来时断时续的通报声。志愿者们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即使在维持秩序、协调保障的间隙,也时刻关注着每个需要帮助的身影。

退役军人志愿者陈丽鹏手持记录板穿行于展厅,既要统计实时客流量,又要化身“移动服务站”处理突发状况。上午10时许,一位面色苍白的母亲踉跄着抓住他的袖章:“同志!我儿子不见了……”陈丽鹏在一把扶住这位母亲的同时,手指已飞快按下对讲机:“张队,一楼东区有紧急情况!”

紧张有序的应急响应程序立即启动。3分钟内,博物馆广播系统循环播放寻人启事,安保人员迅速展开地毯式搜寻,志愿者分头守住各个出入口。“大姐,您放心,在我们哈尔滨,孩子丢不了。”陈丽鹏轻拍她的肩头安抚道,“我们服务队的成员都是退役军人,您相信我们!”

当纪念品商店门口传来“找到了”的呼声,这位母亲终于松了口气,感激道:“知道你们是退役军人的一刹那我就不慌了,孩子他爸也是退役军人,你们是他的战友,也是我们的亲人!”

在这支特殊的队伍里,每位队员都是“多面手”。“这件金代铜坐龙是我国发现的首尊坐姿龙形器具。”博物馆一楼阳光大厅里,志愿者王琳被游客层层围住。这位精通地方文史的退役军人,让展柜里的文物都“活”了起来。他的讲解笔记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兴趣点:“给小朋友讲要加冰灯传说,跟学者交流得补充考古新发现……”

“00后”大学生队员王睿也从这次志愿服务中受益不少:“我原本以为背出解说词就是志愿讲解工作的全部,但实际上,为远道而来的朋友带去温暖,传递我们的热情和真诚,这才是最重要的。”谈起这些天的服务经历,王睿把自己的感想总结起来就是“确实是长见识了”。

当哨声在赛场上响起,“橄榄绿”的身影也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忙碌着,编织起细致入微的服务网——在圣索菲亚教堂前,他们热心执勤,指引游客;在省博物馆里,他们带领游客领略黑龙江的悠久历史与多元文化;在竞赛场馆里,他们开展应急演练,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队员们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为运动员、游客、市民提供了专业、精准的志愿服务,展现了“橄榄绿”的责任担当。

爱的旅程

2月8日深夜11时,“哈尔滨市雷锋车队”从运动员训练场地出发,载着亚冬会志愿者返回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23.4公里的车程仅用时34分钟。尽管室外白雪皑皑,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但雷锋车队队员热情不减,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市雷锋车队”承担起接送亚冬会志愿者的重任。作为队长,退役军人栾景通深感责任重大:“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要全力以赴!”

1999年,栾景通用一台捷达王出租车开启公益征程。2001年,他又购置了4台面包车,组建“哈尔滨市雷锋车队”,专职为孤寡老人、贫困市民等群体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同时为社会大型活动和高考等场景提供保障。

一连串数字见证着雷锋车队的大爱——车队现有800台志愿服务车、8572名志愿者,提供免费接送服务68942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5万个小时,为百姓做好事2.7万余件,收到市民表扬信2822封。

栾队长说:“接到承接亚冬会志愿服务的通知后,车队的志愿者们非常踊跃,报名电话接到手机发烫。”经过严格考核,车队最终派出18台志愿车辆。

退役军人董志国是雷锋车队的一员,谈起这次经历,他表示:“能加入雷锋车队,我感到非常骄傲,更骄傲的是,能和其他队员一起服务亚冬会。”在亚冬会期间,董志国随时待命,负责接送志愿者,凌晨出发、深夜归家是他的常态。

除此之外,雷锋车队的队员们还自制外语手册,帮助外国游客购买冰雪大世界的门票;帮助雪夜走失的老人顺利归家;协助车祸受伤的司机就医;帮助坐轮椅的外地老人寻找亲人……点点滴滴,汇聚成这个冬天最温暖的记忆。

圆梦时刻

“今天的工作内容是去机场接5批参加亚冬会的贵宾,全程陪同2批贵宾参观冰雪大世界,负责安排客人的行程讲解、集合、参观并处置突发事件……”2月6日深夜10时,亚冬会开幕的前一天,志愿者陈力源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在台灯下写起工作日志。

陈力源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目前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在亚冬会承担引导贵宾的礼仪保障任务。为了参与这场冰雪盛会,陈力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我先后参加了2次亚冬会贵宾引导员的培训和训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体态仪表、行为举止、背诵朗读、声乐唱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安排紧凑,强度极大。”陈力源说,为了背熟2万字的解说词,她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熟悉稿件。

“得把解说词背得一字不差。”手头的服务手册被陈力源翻到卷边,内页用3种颜色的记号笔分层标注着重点。日复一日的汗水挥洒,最终化作圆梦的喜悦。

与陈力源同样肩负重任的,还有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的退役大学生士兵王明。“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亚冬会升旗手志愿者,这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身份转换。”王明的眼神里透着坚毅。

在部队服役时,王明便被升旗手的威严和挺拔身姿深深吸引。当教官说出“升旗手是军人的骄傲,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时,成为升旗手的信念就如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为实现这个目标,王明开启了自我淬炼之路:每天清晨的负重长跑,战术训练时与地面的反复“较量”,让他铸就了“再痛也要挺直腰板”的钢铁意志;队列训练中毫厘不差的协同配合,培养了他的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刻进骨子里的军人品格,最终化作他擎起国旗时的力量。

作为亚冬会的升旗手,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容不得丝毫差错。训练场上,王明反复练习走的步幅、步速,力求每一步都整齐划一。“抬头挺胸,先脚跟后脚掌,注意节奏感。”教官的口令一遍遍回响,他的步伐也愈发坚定有力。每一次升旗动作的练习,都是对精准度的挑战,他的手上已磨出茧子,眼神却愈发坚毅。

2024年9月以来,王明接受了500余个小时的严格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苦练1000余次。“为亚冬健儿们升起国旗的那一瞬间,我热泪盈眶。我感受到了军人的职责使命,感受到了国家荣誉的分量。”王明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对国旗的敬意、对体育盛会的担当。

微光成炬,温暖寒冬。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依托全省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组建“橄榄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激励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树形象”。如今,黑龙江省已基本实现“一村(居)一队伍、一地域一特色”,老兵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赢得社会尊重、展现良好形象、彰显自身价值。

“站在亚冬会的赛场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次完成任务、帮到他人,我内心的满足感总是无以言表。”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的是每一位退役军人志愿者的心声。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组建“橄榄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38万支,注册志愿者14.7万人,打造了涵盖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矛盾调解、困难帮扶、关爱青少年等领域的1790支专项服务队伍。从松花江畔到亚布力滑雪场,从中央大街到冰上训练中心,“橄榄绿”与“志愿红”交相辉映。当赛场的聚光灯照亮运动健儿时,这些幕后的“迷彩”身影,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奉献之美。